Geek?——%
那天想起来很久没有和苏哲联系了,给他发了一封email,问候他家里情况如何。
他很快回信了,说他现在很好,父母搬到北京来了,他们还问起我的情况呢。
苏哲是我的朋友中我一直认为亏欠最多一位。他家里曾帮过我家很多忙,可是我从来都没怎么好好报答过他们。
我们是因为竞赛认识的,那时候他是乌八中的学生。我的老师那年是新疆的领队,他家正好在我们管理局在乌鲁木齐的招待所的对面,他爸爸带他来我们住的招待所来找我们老师,就见到他了。第一次见到苏哲的时候,觉得很有趣,长得很生猛,一脸络腮胡。当时好像有点害羞,不大说话的样子。不过过两天就熟了,我们那时候有一个实验班的入学考试,考完当天,他笑着说:“走,去我家打游戏吧。”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386,在那之前,我都是在学校的机房里用的苹果。我记得我曾经很白痴的指着DOS里C:提示符问他:“这个C是说你现在的环境是C语言么?”还有件很白痴的事情,是指着三寸软盘问他是不是这就是传说中的硬盘。因为我在克拉玛依用的软盘,都是五寸的,一看就很“软”的盘,这三寸软盘明显硬多了。那阵我和他玩的游戏我现在大约都还记得,一个是wolf,也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doom的前身。还有一个是一个模拟空战的游戏。有一个冒险游戏,其中有真人拍摄的场景,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坏蛋明显是一个中国军官。而一直玩到深夜的,则是三国志。
苏哲的父母都是非常能干而且热心的人,前面说了,她家正好就在我们新疆石油管理局驻乌鲁木齐办事处的马路对面。所以后来我们每次有事情经过乌鲁木齐,都会去他家坐一坐,后来我们两家就很熟悉了,大学的时候他妈妈在家没事,还到克拉玛依到我家去过。我们家后来遇到很多大事,小事,他们帮过我们的忙不计其数。
中学的时候苏哲就很迷电脑了,进了清华后,他就更一发不可收拾。最开始他写过一个分区磁盘的软件,还写过一个Smart Boot Manager(他的软件一向都以S打头)。有一个对拷软件(相当于hdcopy),他曾经很得意的说他测试过,速度比hdcopy快。我问他为什么会速度更快,他说是因为他采用了新的划分扇区的方式。当时细节我没好多问,不过我估计是指的LBA方式,就是线性方式。硬盘,软盘的管理,都需要划分成一亩三分地,老的索引和划分方式是把盘面分成柱状的柱面,同心的磁道,还有扇形的扇区。硬编程磁盘读写操作的时候,老的索引方式需要指明柱面号(也就是盘面),磁道号和扇区号。这种划分的毛病是信息在盘面上不是均匀分布的,靠近中央的比较密,而边缘则要稀疏。新的划分方式则不再区分柱面磁道和扇区,统一线性编号,简称叫LBA。苏哲写他的软件的时候,LBA应用还很不广泛,现在硬盘容量已经成为海量,LBA也早就成了标准,反而柱面,磁道和扇区号的索引方式却很过时了。
linux在中国刚兴起的时候,清华,尤其是水木BBS的linux版,是当时最活跃的linux社区之一。苏哲也很快对linux入迷了。我记得最兴旺的时候是由turbolinux公司赞助,在清华成立了一个GNU研究中心。苏哲曾经很兴奋地告诉我,linux中文化的几个先驱:于明俭,方汉和陈向阳都在turbolinux公司。其实当时在清华linux社区,苏哲自己也是相当活跃的人,同级的还有利启诚,清华计算机系94级的同学,另外几个,我就只知道网名了。我对他们的活动没有那么积极,所以并不太了解。GNU研究中心会经常办一些不错的技术讲座,苏哲也是那里的重要人物,后来做过好几次报告。
苏哲后来在Novell,做与suse有关的工作,他现在主要在做的,是关于linux下中文输入接口的实现。现在在linux下应用最广,适应性最强的输入模块叫SCIM,就是他写的。我说着说着总是忍不住想给他做广告,他写scim的初衷,是希望能够灵活并且一劳永逸的解决输入问题,主要是一不希望局限在汉字输入,各种语言的输入,在这种模块下都希望能用最小的工作量就实现。另外就是有一个远程输入的功能,我不知道他目前实现了没有,意思就是说我的机器上装了scim,我在实验室的机器上登录我的机器,尽管实验室的机器上没有汉字输入,仍然能顺利地在我的机器上输入汉字。多语言输入平台,好像已经实现得很好了,只是不知道后面这个远程的情况如何了,我很长时间都懒得折腾这东西了。
我出国前苏哲曾短暂失恋过,不过后来很幸福的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女孩。现在他在北京过得很滋润,有次我在北大linux版看到公告,说有他的报告:“著名linux专家苏哲先生”云云。
____
题图就是那次把他称为“著名linux专家”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