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的爱
看到一篇应该是一位台湾人写的文章,大致意思是社会的一些价值观抹煞了人们对自我的存在的重视。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就是有一次有一个幼儿园的儿童出游时,汽车在高速路上突然起火,当场夺去20几位幼童的生命,而车上的幼儿园老师林靖娟为抢救小朋友,也被烧死在车内。事情发生后,媒体竞相报道,教育部也做出种种行为表示嘉奖,还表示要将林靖娟的行为收入教科书。接着,文中这样写到:
可是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有一则画面也许被众人忽略,然而却深深击中我
的心,远远 超过那些父母的悲恸和社会上对林靖娟老师的歌功颂德。这则画面是
林靖娟的母亲和她三位 姊姊悲伤欲绝的情景,尤其是她母亲所说的话,到现在仍
在我心中久久无法抹减,她说:‘ 女儿,你只有想到那些孩子,你有没有想到这
些深爱你的亲人?为什么你只有想到他们,没有想到我呢?’这句话深深刺痛我的
心。的确,以林靖娟的母亲和姊姊的立场而言,这又情何以堪,自己扶养十几年
的女儿,十月怀胎、三年哺乳,含辛茹苦的看着她长大;当她第一次会叫‘妈妈
’、第一次会走路那种兴奋的情形;当她还在襁褓中,母亲却必须因孩子的哭 声
,要在寒冷的夜晚离开温暖被窝,起来喂食哭泣中的女儿。十几年的点点滴滴,
这个女儿的存在已经在母亲的生命中种下了无法抹去的深浓爱意。曾经用无数的
爱灌注长大的女儿, 为了别人家的子女,刹那之间却消失无形,这叫母亲如何承
受!
看前面第一句的时候,我还有期待,我开始以为作者将会提到的是林的亲人的豁达或者一些非常独特而发人深省的言论。但看完整段话却是十足的愕然。对林的亲人的话,我非常理解,但是对于作者,我却十分不解。
作者后来还接着说到了无条件的爱,比如最容易出现的,父母对孩子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孩子无论美丑,对父母都有不可取代的独特性,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这些话我都很赞同,可是我觉得作者在悄悄的偷换概念。首先,无条件的爱是很宽泛的,它并不只存在父母亲情,说广了,对爱情,对其他人,都会有无条件的爱。看到孩子的顽皮天真,无论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都会起爱护之心,这也是无条件的爱。一般说来,我认为人先天或者头脑中自然而生的情感或者念头,是“无道德”的,而其中与爱有关的那部分赞赏,关心,欣赏等等,全部都是无条件的爱。人们在有了这些念头后,再用自己的道德和思想去甄别,去选择。一个心理健康,胸怀宽广的人,会自然剔除其中非爱非道德的部分,去追随心里那份无条件的爱。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都是让人感动的。
回到林靖娟的行为上来说,假如林在大火中,头脑里想的是只要我在大火里,以后教育部会把我列到教科书里去。那么我可以认为她是确实忘掉了自己父母多年养育。因为人不会天生就自然对这种虚名而产生好感的,多数好名好利的人,都是在长期生活中,把一些社会符号与欲望联系在了一起而已。比如爱钱的人,除了钱币收藏和设计专家是纯粹出于艺术角度的喜爱和欣赏,都是把钱与种种消费后的快乐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条件反射才产生的喜爱。这样的情感才是不自然,扭曲人性的。可是在火中的林靖娟,在人的本能很容易控制理智的那种时候,看到的却是面前可爱的孩子们,因为孩子们的可爱,她追随了自己心中这一份无条件的爱,这有什么不值得赞扬的。
又想到另外一笑话,就是行了恶的人在请求他人宽恕的时候的口头禅:“家中上有八十岁的老母,下有八岁的孩子。”如果按照作者所说,似乎他们反而应该成为尊重人性的楷模了。
对于林靖娟,我觉得应该这样评价,她的行为是可以配伟大二字的。假如她当时从火中逃了出来,我们也不谴责她。但是我想,谴责她在火中忘了自己的父母,以及假如她逃出来了,谴责她不救人,本质上都是虚伪的道学。前者假道学的“道”,在于虚伪的“人性”,后者假道学的“道”,在于虚无的社会价值。扬此抑彼与扬彼抑此,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____
补充:那篇原文取自一本书《拥舞生命潜能》,作者是许宜铭,是一位专门做心理帮助,心理咨询的老师。实际上,写这本书的动机是很好的,帮助人们了解和尊重自己的价值,只是这个例子实在举得不够妥当。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这里想补充一下,作者举这个例子的本义,是感慨社会价值观导向,对个人价值的抹煞。也就是说他本意是想谴责社会价值导向对人性的抹煞,而这个例子并不能真正反映这个问题,因为女教师在火中做出的选择,并不是反人性的。另外一个贞洁牌坊的例子,才算是反人性的舆论导向。
又补八卦:书前面的序言也被转了,其中有一则竟是胡茵梦写的,美女啊。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